清華先進力學與材料中心建立出一套屈曲引導的微尺度三維結構組裝新方法
2015-12-24 來源:中國聚合物網(wǎng)
三維微納米結構在生物醫(yī)學器件、微機電系統(tǒng)、光電子器件和超材料等眾多科技領域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一直以來都是科技研究的焦點,F(xiàn)有的三維微納米結構的制備及組裝方法卻較為局限,主要體現(xiàn)在所適用的材料種類和三維幾何構型比較有限,尤其是缺乏高性能半導體材料(譬如單晶硅)的復雜三維結構成型方法。
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副教授(2011年博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2015年入選青年千人計劃,進入清華大學工作)今年先后在《科學》(Science,通訊作者)和《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第一作者)發(fā)表系列論文,報道了一種可適用于各種高性能材料的微尺度三維結構組裝方法,為先進微納米系統(tǒng)的制備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新途徑。其中發(fā)表于《科學》的工作被選為封面論文,發(fā)表之后,很快被《Science》、《Nature》等期刊在Perspectives或Research Highlights專欄中評述報道,同時得到Chemistry Views、IOP Physics World、Nano Today等專業(yè)機構追蹤,還受到BBC、Discovery News、Fox、Yahoo News、參考消息、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中國日報、科技日報等國內(nèi)外重要媒體報道。
這種微尺度三維結構組裝新方法首次將可控力學屈曲引入至微尺度三維結構組裝,實現(xiàn)了從二維微納米薄膜到三維細微觀結構的高精度組裝。該方法不僅適用于半導體、金屬、聚合物、塑料等各種材料類型,而且適用于不同特征尺度下的材料組裝,例如從100納米到30毫米。與3D打印技術相比,該方法具有適用材料范圍廣、成型速度快、成型過程可控性強等優(yōu)勢。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V.V. Tsukruk教授在《科學》同期出版的Perspectives專欄中,認為該工作“展示了一種新典范,它通過設計局部屈曲誘導功能材料迅速彈出成型復雜三維結構。”(…demonstrate a new paradigm of designing functional materials that can quickly snap into complex 3D architectures via localized buckling.)。
該系列論文是清華大學張一慧副教授、美國西北大學黃永剛教授(清華大學短期千人教授)與伊利諾伊大學Rogers教授各研究組通力合作的研究成果。其中發(fā)表于《科學》的工作最近入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201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評選”的20項候選工作。
清華大學航院張一慧副教授(2011年博士畢業(yè)于清華大學,2015年入選青年千人計劃,進入清華大學工作)今年先后在《科學》(Science,通訊作者)和《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第一作者)發(fā)表系列論文,報道了一種可適用于各種高性能材料的微尺度三維結構組裝方法,為先進微納米系統(tǒng)的制備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新途徑。其中發(fā)表于《科學》的工作被選為封面論文,發(fā)表之后,很快被《Science》、《Nature》等期刊在Perspectives或Research Highlights專欄中評述報道,同時得到Chemistry Views、IOP Physics World、Nano Today等專業(yè)機構追蹤,還受到BBC、Discovery News、Fox、Yahoo News、參考消息、新華網(wǎng)、人民網(wǎng)、中國日報、科技日報等國內(nèi)外重要媒體報道。
這種微尺度三維結構組裝新方法首次將可控力學屈曲引入至微尺度三維結構組裝,實現(xiàn)了從二維微納米薄膜到三維細微觀結構的高精度組裝。該方法不僅適用于半導體、金屬、聚合物、塑料等各種材料類型,而且適用于不同特征尺度下的材料組裝,例如從100納米到30毫米。與3D打印技術相比,該方法具有適用材料范圍廣、成型速度快、成型過程可控性強等優(yōu)勢。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V.V. Tsukruk教授在《科學》同期出版的Perspectives專欄中,認為該工作“展示了一種新典范,它通過設計局部屈曲誘導功能材料迅速彈出成型復雜三維結構。”(…demonstrate a new paradigm of designing functional materials that can quickly snap into complex 3D architectures via localized buckling.)。
該系列論文是清華大學張一慧副教授、美國西北大學黃永剛教授(清華大學短期千人教授)與伊利諾伊大學Rogers教授各研究組通力合作的研究成果。其中發(fā)表于《科學》的工作最近入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共同主辦的“2015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評選”的20項候選工作。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中國聚合物網(wǎng)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jīng)本網(wǎng)同意不得全文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xu)
相關新聞
- 廈門大學侯旭教授團隊 Adv. Mater.:具有外部誘導內(nèi)部微尺度流動的仿生液體囊袋 2025-01-13
- 華南理工大學雷勁騁團隊 AFM:超快激光溫和制造聚合物多孔/無孔微復合結構 2024-09-14
- 南京大學胡文兵教授課題組:DSC跨界應用新進展 - 微尺度材料界面熱阻的Flash DSC表征 2023-03-29
-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姜鋒教授團隊 AFM 綜述:纖維素的功能進化 - 構筑高性能三維結構材料新路徑 2025-05-30
- 西安交大Goran Ungar教授團隊 Macromolecules:β成核劑及玻纖/聚丙烯體系不同晶相/結晶形態(tài)的三維結構研究 2023-07-10
- 香港中文大學張立教授團隊《Sci. Adv.》:可編程的多功能磁控軟體機器人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