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呼喚科技智庫建制
2012-03-20 來源:中國科學報
關鍵詞:科技智庫
2007~2009年,中科院組織包括60余名院士在內的300多名專家開展了“中國至2050年重要領域科技發(fā)展路線圖研究”。路線圖從我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愿景出發(fā),提出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解決能源資源、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口健康等重大瓶頸問題的方案,明確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點和發(fā)展路線。
根據研究結果,中科院確定了能源、農業(yè)、空間、信息、先進材料等18個重要領域,并出版了一部中英文全套38本的報告。
“這套方法與以往有很大不同,它兼?zhèn)浞较蛐浴?zhàn)略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對各領域未來的發(fā)展機制有了更清晰的判斷!迸私谭逭f,“它對國家科技方面的相關決策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一些研究結果已出現(xiàn)在國家各部門的相關文件中!
除為國家決策作貢獻外,該項研究也為中科院留下了一筆財富。中科院根據18個重點領域,分別成立了相應的專題研究組,參與單位涉及80多個研究所。目前這些專題研究組已成為持續(xù)開展戰(zhàn)略研究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礎上,2009年5月,中科院啟動了“服務國家宏觀決策的科技支持體系”的建設工作。
但在中國,像這樣一套完整、系統(tǒng)的咨詢機制,還只能說是鳳毛麟角。
院士咨詢發(fā)展空間很大
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國家科學院已形成一套成熟制度來支撐院士集體的咨詢工作!懊绹鴰缀鯖]有個人能影響決策,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組織起來,集體進行咨詢。”一位參會專家如是說。
1863年,美國科學院剛成立不久,就接到了財政部部長的第一份咨詢請求。美國科學院挑選了一批合適的院士組成了專門委員會,這種工作機制為后來大多數(shù)國家科學院的咨詢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個基本模型。
近些年,我國學者在碳排放、糧食產量預測、主體功能區(qū)劃分、農業(yè)政策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政策建議,并已被政府采納。不過,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黃季焜和樊杰認為,這些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專家的水平,以及專家與政府之間的良好關系。
以中國的院士群體為例,有參會人員認為,“我國院士群體主要還是榮譽性質的,發(fā)揮咨詢作用的發(fā)展空間還很大”。
此外,院士咨詢還面臨著制度障礙、人際障礙、文化障礙等諸多挑戰(zhàn)。如何選擇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咨詢問題?如何組織好院士群體?如何保障院士咨詢質量?這些都是擺在科技咨詢機構面前的重要課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中國聚合物網收集互聯(lián)網上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info@polymer.cn。未經本網同意不得全文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責任編輯:佳)
相關新聞
- 暫無相關新聞